2008年5月31日星期六

从美国次贷危机中学到什么?

金融危机对美国已不是新鲜事,自1850年代到现在差不多每十年左右重复一次,每次起因和形式各异,但都促使金融法律与监管体系的改良,让美国整体 资本化和金融化能力新上一层楼。正是那一次次危机让美国金融经济的深化成为可能。那么,这次由次级按揭贷款引发的金融危机结局会如何?是否会导致美国式金 融经济全面崩盘?现在的问题是否真的是“如何拯救美国”的问题?给中国的启示是什么?

美国没有进入“水深火热”中

从 媒体上得到的印象似乎是美国经济与社会已进入“水深火热”之中,但无论从实际美国社会生活,还是从已公布的宏观数据中,都难以感受到或者看到这种危机。也 就是说,到目前为止,本次危机还主要集中在金融证券市场、信贷市场上,对多数美国人的生活影响有限,除了极少数人外,其他人照常是该花的在花,该奢侈的还 继续奢侈,日常生活中还感觉不到与往日有太大差别。为什么会这样?我们可从三方面看。

首 先,美国的失业率仍然才5.1%,收入虽然增长不多但还在长,GDP也在增长(虽然增速低于1%),是的,贝尔斯登等华尔街公司几近破产,但其它行业照常 在经营。这些跟1930年代美国失业率为25%、经济全面萧条、众多行业的企业破产形成鲜明的对比。如果金融危机继续恶化并促使美国经济出现衰退,美国社 会是否会出现像30年代那样的全面危机?这也很难发生,主要原因是今天美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已相当完整,而在1930年代之前政府提供的这些社会福利体系都 不存在。有了这种社会保障体系,即使就业局面和收入局面出现恶化,受影响最深的社会底层至少能靠政府福利过上体面的生活,这是与1930年代最大区别之 一。

第 二个方面表现在,今天美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程度超过美国历史上的任何时候。1960年,国外赢利占美国公司总利润的7%,到1990年国外利润比升到 18.5%,到2000年国外利润占24.8%,到2007年第四季度,美国公司在海外的利润占其总利润的33.33%。也就是说,今天,美国公司三分之 一的利润来自国外,使其对国内经济的依赖度比以前大大减少。比如,2007年第四季度,美国公司的海外利润同比上涨19.1%,而其美国境内的总利润下降 6.5%,两者加在一起之后,美国企业的总利润还是同比增长2%。再比如,美国金融行业(包括房地产业)受这次金融危机冲击最大,但金融企业利润占美国企 业总利润的27%,低于美国企业的海外利润比重。

因 此,只要其它国家的经济增长能持续,美国企业的海外利润不仅能抵消金融业的损失,而且使美国企业的总利润不至于下跌,这样,就业水平、家庭收入水平也不会 受到大的冲击。相对于过去而言,全球化已经改变并强化了美国经济对抗危机的能力,许多传统的金融风险、经济风险被淡化。

第 三方面在于美国的经济结构已与过去、与发展中国家完全不同,更多是财富型经济,而不再是生产型经济。美国经济早就超出了温饱型追求,基本物质需要不费吹灰 之力就能满足,其恩格尔指数早已低于20%。也就是说,这个社会早就以剩余的增加、为非生存必需的消费而发展了,当下的生存消费早就不是问题。到2007 年,美国家庭的总体财富为73万亿美元,其中一半左右是靠过去10年资产升值累积来的。在财富结构上,房地产占家庭总财富的11%左右,剩下的主要在股权 类财产上。这次金融危机使美国家庭财富缩水5%左右,这种损失当然大,任何人受到这种损失都会感到痛。但是,我们知道对于多数美国家庭来说,这些财富本来 就是未来才要花的钱,是养老、意外事件发生时才用的钱,而不是今天要花费的,所以,财富缩水对短期内的生活基本没影响,特别是如果随着经济的复苏,资本市 场继续恢复信心,那么,这些财富损失可能一年内即能还原。

去 掉家庭债务后,美国家庭的净资产大约为58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美家庭可支配收入的6.9倍。这些私人财富等于给美国社会提供了一种对冲经济危机、对冲金融 危机的缓冲器,当经济出现萧条时,从这财富“缓冲器”中取出一些即可让社会度过难关,而在经济恢复增长时,资产的升值又可往这个“缓冲器”中补充一些新财 富。这就是为什么自1930年代经济大危机之后,美国虽然经历过多次金融危机和经济紧缩,但每次能以更健康的经济结构走出来。关键是在私有制之下生产性资 产、土地财产都为私有,私人家庭就不仅能分享到经济增长所带来的资产升值,而且在经济出现萧条时能依靠这种财富“缓冲器”度过难关。私有制给民间积累财 富、拥有财产的权利,也等于给了每家建立并充实财富“缓冲器”的机会。

虽 然媒体上关于美国金融危机的讨论让人对前景十分担忧,但到今天,美国股市从2007年的最高点也才回落5%。其原因除了美联储的降息动作外,也因为美国公 司三分之一的利润来自境外,这样,只要其它国家的经济不出现大滑坡,美国公司利润受到源自美国的危机的冲击会有限,因此,美国股票价格受本国经济的影响较 以前少了许多。

这次金融危机的起因到底是什么?

对这次危机的解读已经很多,但在本质上,其起因跟中国国有企业失败的原因完全一样,那就是,当委托代理关系链太长或被扭曲之后,没有人会在乎交易的最终损失,时间久了问题就要酿成危机。为看到这一点,我们先回顾一下次代危机的背景。

1938 年之前,美国的住房按揭贷款、消费信贷市场跟今天中国的情况类似,商业银行、储蓄信贷银行等金融机构,基本都是自己吸收存款资金、自己放贷、自己收账,当 然也自己承担坏账风险,也就是,放贷者和风险承担者是同一家银行。那么,银行对放贷行为自然不会随意,而是会对借款方的还贷能力严格审查,只要银行是真正 自负盈亏、只要其内部激励机制合理,坏账概率一般会很低。可是,这样做的不足是,银行愿意提供的按揭贷款资金会很有限,因为如果提供的按揭贷款期限是15 年、30年,那么,贷出去的资金要30年后才回笼,这种贷款对银行来讲流动性太差,万一银行急需资金,这些贷出去的资金可能难以召回,这即为银行的流动性 风险。面对这种流动性风险,金融机构的贷款供应量只会有限,这当然对美国社会非常不利,因为这意味许多老百姓家庭买不起房子。为了让更多美国家庭能买到自 己的房子,这些按揭贷款的流动性问题必须解决。

这 就有了1938年推出的半政府机构----联邦住房按揭贷款协会(Federal National Mortgage Association,简称Fannie Mae),它的作用是专门买那些银行想转手的按揭贷款,也就是,任何时候任何银行需要资金时,他们可以把已放出去的按揭贷款合同卖给Fannie Mae,后者付给前者现金。于是,这些15年、30年期限的按揭贷款就被变成“活钱”了,具有了充分的流动性,大大减轻银行为放贷所要承担的流动性风险, 这也当然增加银行放贷的倾向性。总体效果是,银行的风险小了,社会能得到的住房按揭贷款资金多了,所要支付的贷款利息也低了。何乐不为呢?

接 下来的挑战是,毕竟Fannie Mae的资金供应不是无限的,它不可能无止境地从银行手中买下按揭贷款。为了进一步增加按揭贷款资金的供应量,也为了分摊Fannie Mae的贷款风险,1970年成立另一个叫Ginnie Mae(Government National Mortgage Association)的半政府机构,专门将从美国各地买过来的各种住房按揭贷款打成包,然后将贷款包分成股份,以可交易证券的形式向资本市场投资者出 售。这种按揭贷款证券(mortgage backed securities)的好处很多,包括进一步增加住房按揭贷款的流动性、使按揭贷款资金的供应量几乎是无限的,等等。更大的差别在于,按揭贷款风险不再 只由银行和Fannie

Mae承担,而是通过证券化细化、分摊到成千上万个资本市场投资者的手中,分摊到全球各地的投资者手中,造就了前所未有的全球证券金融市场体系。

围 绕住房按揭贷款的金融创新层出不穷,90年代开始,特别是最近几年,许多华尔街公司也加入这个创新领域,与Fannie Mae、Ginnie Mae竞争,比如,华尔街公司把各种住房按揭贷款打成包之后,将这些贷款包的未来收入流分拆成A、B、C、D四层“子证券”,这样,如果这些按揭贷款在未 来出现坏账,那么,最初的5%之内的损失由D层证券的投资者承担,如果坏账损失超过5%,那么在5%至10%间的损失由C层证券的投资者承担,10%至 20%间的损失由B层证券的投资者承担,更大的损失发生时则由A层证券投资者承担。这样,A层证券的风险最低,其它的依次类推。

金 融创新还不只到此,因为在这些金融机构推出众多按揭贷款创新证券品种之后,对投资者而言,品种繁多到眼花缭乱的程度,并且这些创新证券的收入税率差异也很 大。所以,就又出现了将这些不同类型的按揭贷款衍生证券进一步打成包,再以基金或衍生证券的形式把这些衍生证券包分成股份卖出去,这就是SIV (structured investment vehicle)这类金融产品的背景。这些由按揭贷款衍生出来的证券的衍生金融产品,其目的大致包括为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提供各类风险水平的投资品、为 不同税率的投资者提供避税的投资品,等等。这真是“各尽所能”以满足“各尽所需”。

比 如,按揭贷款抵押证券往往每年付息较多,这种利息属普通收入,没有税率优惠(税率在40%左右),相比之下,如果是证券价格上升,那么投资者的升值收入属 资本所得,个人所得税的税率(约20%)则只有普通收入税率的一半左右,因此,对于私人投资者而言,他们不喜欢太多的利息收入,而更偏好资本升值收入。可 是,由于退休基金、捐赠基金等机构投资者不需要支付所得税,对他们而言,他们会更喜欢利息收入。这样一来,就有了将按揭贷款抵押证券的未来收入流进行拆分 的金融创新,将其分成两种证券:一种证券的投资者得到所有利息收入,另一种证券平时不付息、等到若干年后只拿到贷款本金(也就是只有资本增值,没有利 息);前种证券是针对结构投资者,而后者针对私人投资者。

过 去七十年,围绕住房按揭贷款的多种金融创新为美国社会提供了巨大的购房资金,其贡献自不必多说。但是,也带来了严重的结构性问题,尤其是这一长条的按揭贷 款衍生证券链,使资金的最终提供方与最终使用方之间的距离太远。由于每一环金融交易包含着新一环的委托代理关系,在资金的最终提供方与最终使用方之间的距 离太远之后,多环节的委托代理关系必然导致道德风险、不负责任的程度严重上升。

例 如,到近几年,许多在最前面直接跟借款方打交道的银行、金融公司(按揭贷款公司)根本就不管借款人是否有好的信用、今后是否有能力还债,因为这些银行和按 揭贷款公司在把款贷出之后,赚取手续费,一转手就把按揭贷款合同卖给Fannie Mae和华尔街公司,由后者再将贷款打成包以证券化卖出去,这样,委托代理链上的每一方都可以不负责任,都只赚服务费,所有的风险都由最终投资者承担,而 这些最终投资者又离前面的直接放贷者、打包者隔了好几环委托代理关系,没法行使太多的监督,于是,系统性风险就有机会日积月累了。

委 托代理链太长之后,对中介服务机构的需要也当然增加,比如,需要专业证券评级、审计服务等,这些服务本身也是委托代理关系,自然催生道德风险。特别是当证 券评级公司必须在证券发行方付费的情况下才给予评级的时候,其中包含的利益冲突、道德风险达到极点,使证券市场的信息可信度大打折扣。

这 次次贷危机的成因跟国有企业中所有者缺位,委托代理关系松散,致使管理层基本能对国有财产有不被问责的支配权,在本质上是一回事。到目前为止,所有国家的 国有企业实验都失败,以至于自1980年代开始,全球范围内兴起国有企业私有化的浪潮。按照同样的道理,在美国的按揭贷款衍生证券市场上,由于所隐含的委 托代理关系链太长,其隐含的结构性系统风险总有一天要爆发,这当然是必然的。“花别人的钱不心疼”这一简单天理在这次次贷危机中再次得到应证。

除 了因委托代理链太长所带来的结构性问题之外,格林斯潘时代的美联储货币政策是否是本次金融危机的主因呢?一种观点认为,在2000年纳斯达克网络股泡沫之 后,美联储大幅降息,让联邦基金利率在1%的水平上停留一年之久,给美国社会提供了大量廉价资金,使房地产泡沫持续膨胀,因此就有了当今的危机。---- -从表面看,好像如此,廉价资金当然给资产泡沫火上加油,持续的低利息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使本次危机变得更严重,但是,这不是根本原因,因为上面谈到的不负 责任的放贷行为是结构性问题,跟利率的高低没关系,不负责任的放贷行为、受利益冲突的证券评级等才是这次危机的主因。

那 么,为什么格林斯潘时代的货币政策不是主因呢?判断货币政策是否适当的唯一最合适的指标是通货膨胀率,当然我们可以争论通货膨胀率指数的构成合不合适,是 否让资产价格占更高的比重,等等,但这些是具体的技术问题,不能改变通货膨胀率是判断货币政策是否适当的最好指标这一基本原理。正如我们以前谈过,流动性 相对于GDP或任何产出指标的比例上升,本身并不能说明流动性“过剩”,因为,一方面随着交通运输和通信技术的提升,原来没有被市场化的许多隐形人际交易 在相继被市场化,也就是被货币化、需要货币来支付,比如,原来靠家庭、家族实现的隐形养老、保险、信贷、融资服务,现在由金融市场在取代;原来靠朋友间的 帮忙与礼尚往来所实现的互助隐形交易现在由搬运公司、出租车、旅馆、餐馆等市场化“企业”所取代;原来自家种粮食、自家做饭,因此不需要用货币结算,现在 越来越少的家庭自己种粮、自己做饭,而是去市场上买。按照同样的道理,国际贸易的上升本身也会增加对货币供应的要求。这些市场化发展都要求有更多的货币供 应,不仅在中国如此,而且在全球都基本如此,使各国的流动性对GDP之比持续上升。另一方面,随着各国将“死”财富、“死”资产和未来收入流做金融资本化 的能力的提升,流动起来了的财富(包括未来预期的财富)都在上升,金融资本的增加自然也增多了各国的流动性,全球流动性也因此上升。----

由 这两方面原因(市场化和金融资本化)所引发的流动性上升跟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无关,而是跟市场化进程和资本化发展有关,这种流动性的增加是事出有因,所以, 不一定带来通货膨胀。换个角度看,其意思是,只要通货膨胀不是问题,单纯的流动性增加就不是问题,央行货币政策必须以控制当前的和未来的通货膨胀率为目 标。

按 照这一标准,我们看到,虽然2000年网络股泡沫之后,美联储让基准利率停在1%的水平上达一年之久,但,美国通货膨胀率在2001年为2.85%, 2002年为1.58%,2003年为2.28%,随后的几年里从没超出3.4%。实际上,在1992至1999年间,美国的通货膨胀率最高只有 3.01%,最低为1.56%。从这些指标看,格林斯潘的美联储至少在货币政策上尽到了它的职责,成绩突出。

今后往哪里走?

身处金融危机之中,我们自然想知道美国式金融资本主义是否已走到尽头?对于起步才几年的中国金融市场来说,是否还有必要深化发展各类证券型金融市场?是否该重新缩回到以银行为核心的金融体系?

我 们首先看到,以证券市场为主旋律的金融体系是美国自19世纪后半期开始崛起的核心基础。我们可能认为科技创新、技术革命才是美国过去两个世纪的主要优势, 从表面看这当然没错,但,从更深层看,如果不是美国资本市场所提供的激励催化器,大家看到的美国创新与创业文化是难以持续的。正如笔者以前多次谈到的,股 市给创新者、创业者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将未来收入预期提前变现的机器,这种提前变现亦即“退出机制”催化创业、创新,所以,才有盖茨、戴尔二十几岁即成 为亿万美元富翁;也因同样的原因,到今天中国的李彦宏、江南春三十几岁也成为亿万美元富翁。没有美国式资本市场,美国社会在过去一个半世纪中就没有那些千 千万万个年轻的创新财富故事;正是这千千万万个盖茨故事激发了一代一代的创新者、创业者,以至于让创新、创业精神内化为美国文化的一部分,贯穿到大学、中 学、幼儿园的教育中。

无 论是最显性的股票市场、债券市场,还是基于按揭贷款、学生贷款、信用卡贷款等的衍生证券,其最终目的,一方面是为社会提供更多的资金和更方便、成本更低的 配置资源的手段,另一方面是让个人、家庭、企业和政府能够更多地将“死”财富转化成能“以钱生钱”的资本,这包括土地、矿产、房屋等“死”的“不动产”财 富,还有各种未来收入流,比如企业未来收入流、个人未来收入流,这些本身都是不能拿到今天来花或做再投资的财富,通过将这些“死”财富证券化,它们就都变 成了“活”资本,也让人们能把未来的收入用来做新的投资,进而又改变未来的收入机会。

在 这次金融危机中,我们再次审视美国人的借债消费模式,这种模式是否正在终结?或者说,是否应该终结?不用质疑,美国政府的财政赤字不能再继续膨胀,特别是 在民间投资回报短期内会继续偏低的情况下,靠公债维系政府开支的模式是不合算的。也就是说,在新一轮激发生产力提升的技术出现之前,在财富创造力又发生新 变革之前,减少政府开支、适当加税以降低财政赤字,应当是上策。但是,对个人和家庭而言,放弃住房按揭贷款、汽车贷款、学生贷款、甚至偶尔用到的信用卡贷 款以及其它金融工具,是既不现实,也不应该,这是由一般人一生中的收入周期所决定的。也就是,年轻时最能花钱、最需要花钱时,往往是一生中收入为负或最低 的时候,而等到过了中年,最不需要花钱、也不能花钱的时候,又偏偏是收入最高的时候;正因为这点,才有必要用住房按揭贷款、汽车贷款、学生贷款等金融产 品,它们的作用是帮助我们尽可能把一辈子的收入在不同年龄段之间拉平,让个人一辈子的消费更趋合理,以免有时钱少得要饿死、另外年龄段中钱多得无处花。由 此看到,美国靠金融推动的发展模式不仅会继续,而且也应该被更多的社会所吸收、推广,因为它既促进消费内需的增长,又增加个人一辈子的总体福利。既然如 此,为什么这种模式要终结呢?

因 此,像美国历次金融危机一样,这次不会改变美国的经济模式,也没有人要终止金融证券业在美国经济中的地位,面对的挑战仍然是一个如何改良的问题,如果说 “借债消费”过头了,那是量的问题,属于改良的范畴。更确切地讲,是如何找到一种新的制度安排,以减少多环节委托代理关系链所带来的道德风险,使每个环节 的交易方都能勤勉负责,保证“花别人的钱也心疼”?这等于把我们又带回到社会组织、经济组织、市场交易设计中的经典问题,是委托代理关系和激励机制设计问 题。这次次贷危机带来的教训是,在最前面直接与借款方打交道的中介商必须要分担一定的坏账风险,证券评级公司、审计公司也必须承担后果,而不能像现在这 样,他们做好做坏照样收固定的服务费。

2008年5月18日星期日

炒股精髓:多位高手多年心血结晶

灯光网U4^7Y�AIwv5wA、股市原理(剖析主流资金真实目的,发现最佳获利机会!) 灯光网'KW)g6i$H9@P g%Z

4|dmSz0  1、惯性原理:处于涨势或者跌势的时候,其趋势一般将延续。灯光网kI!i7B6j z
灯光网'f(F A+KF0t3oX
  2、波浪原理:跌有多深则涨也将会有多高;量足则价升。
6m6B%__f;a�c0
GvZ?X6~(v0  3、极静思动:价窄而量缩往往预示着大行情的来临。
v7v*a?Xn}0
T2y3Occ H0  4、物极必反:行情发展到极端状态时将朝着它的反向运行。
)Q%Zr!P+u2j,{ Y0
*GH3w!SX'Vz0z,n~#y0  5、一致性:当长期和短期的趋势都一致时其威力最大。灯光网 N y}Y!R(|V
灯光网`a�u3?Jl T6py
  6、转折交叉:当短期和长期趋势发生矛盾时可能会变盘。灯光网TW{,c6f v

_j5i }!Fx@0  7、成本原理:当买入的成本小于市场成本时风险较小。
? L,k)lrD0
dK!rsu|#k~5E*m1r0  B、主力行为灯光网&]V@ c'T(Yp
灯光网$nu*Y? T+A'_5Zx
  1、主力收集:指标在中低位,价量配合好,盘中常有大手笔买单,有间隙放量行为。
[ rYqT/p9|S0
,B]g*U\0  2、主力入场:该股处于盘整或者下跌过程中,突然放出巨量上扬,内盘明显大于外盘,换手积极,主力入场明显。
Q5p` Y-T1` `3qib:d.~n0
jw0X^*Z�QN2J$ji0  3、主力派发:经常高开走低,上冲乏力,均线时常跌破,价量配合差。灯光网tC#n:O3OFW(Q

w*X)tU]L R D:S:I0  4、主力撤庄:股价暴跌,价量配合极差,外盘远远大于内盘,若成交量放出,属主力撤庄行为。灯光网Yd1l{#^,R

&?Ig0ou*r T2D0  5、主力拉升:主力吸足筹码之后,开始振仓洗筹,最明显的特征是升跌无量,并量呈逐波缩小之势,当形态发展到均线粘合、多头排列的时候,主力往往会拉升。
L.xa+G1v7^zK0灯光网ph1UteqH o
  C、底部形态分析灯光网5p t~:cU7F:D

D.l'U5v/}%T,bE0   股票的大幅上扬是从底部开始的,所谓底部当有一个筑底过程,筑底的目的是调整均线或者叫清洗筹码,只有当市场上对该股的抛盘达到了极微的程度,或者因为 消息导致市场人士对股市绝望逃命,而又有新生力量介入的时候底部才有可能形成,因此从图表看,一种形态为窄幅缩量,另一种形态则是巨量下跌,底部形成放可 产生强大的上升行情。
h1G�?X4? FN }&U0
6V dH9nuT"b6C0   实战中本人总结七种底部形态:第一种是“平台底”,第二种是“海底月”,第三种是“阳夹阴”,第四种是“均线星”,第五种是“探底线”,第六种是“三红 兵”、第七种是“长尾线”。股票的底部一般三天形成,根据形态划分,不管任何形态都需和均线系统成交量配合而论,均线处于粘合或者短期均线在中长期均线下 方可谓底部,而成交量没有一个递减缩小的过程或者没有一个放量急剧下跌的过程就谈不上底部,底部突破往往是由消息引起的,但它是通过时间和形态构造出来 的,下面就分头来论述底部的七大形态。灯光网l8}/hv&zQv

Lxq&pv+h0  一、平台底:股价在5曰均线附近连续平盘三天,迫使5曰线和10曰均线形成金叉或者5曰线上翘、10曰均线下移速率变慢,具体的要求是三天中第一天收小阴线,第二天收小阳或小阴,第三天收小阳,整体看三根K线是平移的。 灯光网/@l@;j+{ w;h

0M q2L$V.Cf0  二、海底月:它的具体要求是第一天收中阴线或者大阴线,第二、第三天收上升形态的小阳或十字星,并且三天中有成交量放大趋势的迹象。大阴线好比是一只大船 沉入海底,但在底部受到强大的支撑,并有超过其下跌的能量维持它的上升,因此假如说均线系统是往上的,中线指标看好,没有理由认为该大阴线是行情的中止, 应该考虑这是主力刻意打压造成的,因此出现这种情况可以认为是新一轮行情的旭曰东升。
U�ohe6Sl t&M0灯光网}4\z@o9SUM4Y7S
  三、阳夹阴:即二根阳线中间夹一根阴线,意思是说第一天股票上扬受到抑制,第二天被迫调整,但第三天新生力量又重新介入,因此这种上升就比较可靠,后市向好的机会多。
#_;l/b!B-L1w)N*|0
'Ij%Ju6hz4Iu1{;w_-M;\0  四、均线星:在底部均线系统刚修复往上的时候,往往会在均线附近收一个阴或者阳十字星,这是多空力量平衡的一种表示,但发生在底部,第二天极容易出现反弹或者往上突破,这是一种不引人注目的形态。灯光网M2p U;~9? IM
灯光网nR!cO.YeoG
  五、三红兵:在均线附近或者下方连续出现三根低开高收的小阳线,并且量有逐步放大的趋势,预示着有小规模的资金在逢底吸纳,后市将看好。灯光网4M0L)[ VkRG{`

!U/T&J"da)|u B0  六、探底线:当天开盘低开在均线的下方,而收盘在均线的上方,这是主力为了进一步做行情而刻意做出来,按照惯性原理后市理应看涨。
cWdy'H i~0
.S(m1q0d mP0   七、长尾线:当天开盘之后,股市出现放量下跌,但之后莫名其妙被多头主力拉升,留下了一个长长的下影线,这是做反弹资金介入的信号,只要第二天重拾上升 路,上升空间就很明显。底部是由形态构造的,但成交量起了一个关键性的作用,无论是缩量也好、放量也好,都必须要有个规律,比如说逐波缩量、温和放量这都 是一种向好量变过程,但假如说有放量不规则、或者说上去的时候成交量很大但没有涨多少,无论任何形态都有成为下跌换档的可能。比如说97年基金的疯跌。灯光网)r6uCTk

#z0JA7h5A?!N6B,lF0  D、股票分析的几点经验和看法
o} _w:n;o?0灯光网+E1H9]mz#`x [ ^9\*G
   一是升的时候放量好还是缩量好。当然是放量好,但并不是说放量就可以买进,买入和放量是二回事情,放量要看性质,若是高位对倒,则是出货信号,量小或者 量极微到是一种风险相对较小的量变形态。第一、因为量小可排除对倒,第二、因为量小证明抛盘轻,第三、量小主力便于控盘,涨起来比较疯。所以看到连续缩量 而股价坚挺的股票可适量跟入做个中线。灯光网O8Kw e {(r
灯光网:qVq m"h2T
   二是上升或者下跌目标值的预测。股市中大部分人都联想比较丰富,对事态的发展比较偏向于极端,分辨不出是反弹还是启动,是回档还是跌势,他们只知道每年 都有翻倍的股票,但从未想过能翻倍的股票到底有多少。其实只要按一种平常心,严格按股票的买卖法则去进行,那就一定能进退自如。
_fo bi go0灯光网{^!A4u-Mb u
  三是均线指标金叉死叉的研判。这种分析一定要结合长期均线进行,若曰线死叉而周线金叉要服从于周线,证明短期有回档,而回档是介入的良机,因为周K线预示本周即使不涨,下周机会尤存。灯光网A!Ux4@r?0C8i%D4BF6Q

*M&SX3}*},s:XB2m0  四是对指标的运用。MACD是一个中线指标,其对后市的判断能力相对其它指标较强,其中DIF与DEA的金叉有效程度相当高;RSI为短线指标,一般50附近金叉为短线买入时机。
)LVRR!T,d0灯光网-|"S8hK-s,W X,H5R@
  五是反对做短线。做短线其实是风险相当大的行为,大部分操作者只看15分种或者60分种K线就贸然行事,根本不把周线分析当作一回事,每天忙忙碌碌,但所赚的或许还是手续费贵也说不定。
EH6~!w"qz0
q2jh wvN$x0   六是对题材的认识。股票涨无非一是绩优、二是盘小、三是收购四是超跌,而实质性的主要是对其价值的重新认识,每股收益能反应该股的成长性,而每股净资产 则说明该股值多少,所以一个股市即便是熊到了头,跌破净资产无论如何是不会长久的,当然每股收益较小的股票也是很难有所作为的。灯光网:^b9H!QY[T!K
灯光网(J3xm5JM^Xog0\
  E、买卖法则 灯光网 N'X"F#t?;G)U O7p

Ea-| Du~x o0  1、价格窄幅整理,而成交量呈逐波递减或者温和放大、均线形成黄金交叉或者一致向上,或者均线粘合、多头排列,且周K线也出现类似的图形,可买入。灯光网 ED }8b5_!w,y

!Wb z,Y!xS0  2、均线空头排列且成交量分布不规则,量大而涨幅小,上影线长,高位震荡剧烈,价格屡创新低,可作为卖出依据。灯光网N8yzS�|^

L%CO0d oZ0   3、打压、整理时逢底吸纳,往上突破时要注意回荡,必涨形态可适当跟风,头部形成当坚决派发。打压指:连续下跌趋势变缓,且成交量递减萎缩;或者放量下 跌但下档接盘出奇的大。整理指:股价盘整,而成交量萎缩变小。底部指:盘轻、价窄、量缩,均线走平,大众获利筹码少。必涨指:放巨量上攻之后出现再度放量 调整,但调整幅度明显变小同时均线系统强烈向上,属上升换档态。
L!cyx.g c ~0灯光网8M~f xRy
  4、涨前特征:①当曰收市与昨曰最高比小于2%大于-2%;②除实体上移或收十字K线当天不创三曰内新低;③均线距小于2%或窄幅整理。灯光网wFV0oz
灯光网%jT.Z V^
  5、选股原则:①震荡小(3%);②平底、圆底、均线上升(探底)十字星;③均线向好(金叉或粘合);④盘子轻;⑤实体从均线处冉升;⑥周K线呈突破或者调整到位之势。灯光网jq4p1J6I.ByZ
灯光网}Z%? M'X
  6、下跌之前:①均线系统助跌,且有进一步加速下移之势;②成交量分布极不规则;③上影线明显偏长,阳线实体总体偏小;④高低点每天下移,并有加速之势。
+F4J&Bt)g*a!m ?0
RLC;L?0  7、上涨之前:①成交量极度萎缩;天量出现在现价下面;②股价坚挺,窄幅盘整;③中线指标由弱转强,短线指标强势调整;④均线走平,短期在上;有些股出现长尾K线.
_v U`)p#_\0
$yXo1zRDaf0   8、股市分析次序:⑴看大盘:5分种、1分种成交明细量价是否配合?短线指标30分种、60分种K线有否上升空间?震荡否?⑵寻个股:启动时形态好,价 量配合理想,有板块效应,离阻力区较远,均线稳步上升。⑶找题材:看个股异常波动同近期何种消息有关,可加大操作可信度。灯光网M'O g/vS1Q+};kb

jI{:N+m[&Ff0  9、30次均线反翻原理(一般情况):当股价有效跌破30次均线,其下跌第一目标为从高位下来的区域a到现价b的差距,到位后若得不到成交量的支撑,其第二下跌目标为前次下跌的2倍..依次类推;反之,涨的时候突破30次均线其上涨目标预测也类似。灯光网}m7G R9X f[
灯光网x'[&O"` L/N
  10、向好种种:窄幅有望变成宽幅,缩量有望变成放量,探低有望发生上行,均线升有望趋势变好,多头排列涨势强烈,上影线短抛盘轻,下影线长支撑大,量比变大、小有资金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