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4日星期五

看看这个再在中国买房!!!!


2007-07-13 15:45:02
本文以最浅显得道理阐述经济的原理,进而阐述经济的真相。不会有任何所谓的学术妓女们常用来欺骗人民的深奥的学术理论,还事实以清白,真相只有一个,让我们擦亮眼睛,洞观今天发生的一切。
  
  我不是经济学家,但我比经济学诚实,本文在以下几方面阐述中国经济的真相。
  
  1、什么是经济发展?
  
  2、什么是对外贸易?
  
  3、什么是通货膨胀?
  
  4、房价能绑架中国经济吗?
  
  5、房价和通货膨胀有关系吗?
  
  6、房价高涨的原动力是什么?
  
  7、房价一直涨下去,开发商会笑还是会哭?什么情况下会笑?什么情况下会哭?
  
  8、坐在华尔街办公室的财团们是如何吸干中国山区一个农民的血汗的
  
  9、在有关这场围绕房价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各方博弈中可能选择的中庸路线
1、 什么是经济发展?
  
  简单的讲经济发展就是有钱,但钱从何来?钱只能印出来。那么到底是什么使印钞机不停的运转?
  
   假设一个岛上有1000口人,与世隔绝,人与人之间交换物品过活,但有时候你手里用来交换的东西不一定就是对方想要的,怎么办?于是人们就用都喜欢的金 银作为交换的东西,于是交换方便了。但金银要磨损,携带也不方便,当交换活动频繁时,发现这个东西太繁琐,限制了交换活动,于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想了一 个办法,就是由岛上的管理者发行一种符号,用它来代替金银,于是钞票出现了。
  
  刚开始这种钞票可以随时得兑换金银。大家都很 放心,因为钞票就是金银。可是岛上金银的产量太小,当人们的交换活动更加频繁时,钞票不够用了,只能暂停交换。暂停交换的后果就是大家不生产别人想要的东 西了,因为虽然别人用,但交换不出去,套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经济发展减速了。
  
  于是大家想了一个办法,成立一家钱庄,这个钱庄是大家的,由钱庄来发行钞票,印出的钞票借给想用钱的人,然后这个人有钱了再还给钱庄。于是银行就出现了。
  
  银行的出现,能保证交换活动更持续的进行,大家都拼命的生产,岛上的东西越来越多,银行根据产品的生产数量,不停的印制钞票,以保证交换能更深入的进行。
  
  后来人们的交换活动更频繁了,一家钱庄太少了,于是出现了很多钱庄,总要有个管钱庄的吧,于是指定一家钱庄管理其他钱庄,并且钞票只能由这家钱庄印刷,然后通过其他钱庄借给用钱的人,中央银行就这么也出现了。
2、什么是对外贸易?
有 一天岛上的人发明了船,于是就到处划船跑,发现了另一个岛屿,那上面也有人,也有钞票,也像自己岛上这么活动。但自己岛上生产的东西多,那个岛上生产的东 西少,1元钱在自己的岛上能买1斤大米,那个岛上的一元钱只能买半斤大米,于是另外岛上的钱来这个岛上买东西时只能2元换1元才行。于是汇率出现了。算好 汇率后,他们开始互相买卖东西到对方岛上,这就是对外贸易。对外贸易丰富了人们的生活生产需要,使交换活动到了一个空前的高潮。
3、什么是通货膨胀?
  
   由于岛上生产的产品太多了,以至于没法准确估计到底该发行多少钞票,发行多了的时候,因为没有那么多产品可买,产品就开始涨价,发行少了呢就开始降价, 为了保证价格稳定,央行要求各钱庄要把一部分钱放在央行里面用来调节产品的价格,根据价格情况多放和少放。这就是存款准备金率。
  
   可是有一部分聪明人开始怎么才能把钱弄到自己手上,他在海边捡了一颗石子,说这个石子值100万快钱,把它卖给了一个人,这个人觉得整个岛上的钱加一起 也没有100万啊,怎么办,于是向钱庄借,钱庄也没有这么多钱,于是把印钞机打开,印了这100万,借给了他买了这个石子。
  
   然后这个人开始卖这个石子,100万卖给了第二个人,由于第一个卖石子的人把钱花了,所以岛上的钱多了,所以这一百万可以筹集到,多买些产品就有了。但 当把这个石子以200万转让的时候,钱庄只能又印了100万钞票,就这样钞票越印越多,可是当这个石子不停的流动转让时,大家并不觉得岛上的钱多,产品价 格还是原来的那样。可是当这个石子不流通或流通的慢时,大家觉得钱多了,可是如果当持有石子的人把它扔到大海里,那就等于岛上凭空多出N多个100万来, 怎么办,央行最害怕的就是这颗石子没了。它没了岛上产品的价格就会飞涨,就会通货膨胀。那么持有石子的人就绑架了岛上的经济。
4、房价能绑架中国经济吗?
中国的房地产已经使中国央行发行了太多的人民币,如果房价下降,等于把那颗石子投进了海里,那么多印出来的钱会使中国产品价格飞涨,会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
  
   看似房价与石子毫无相干,可是他们的属性是一样的,就是价格和价值严重的背离。实际上房地产的崩盘受害最大的并不是中国的商业银行,而是整个中国经济体 系。为什么go-vern-ment迟迟没有把房价降下来,不是降不下来,如果真想降房价,只需要一道政令,房地产价格会在一夜之间土崩瓦解。可是后果谁 能承担,严重通货膨胀谁来负责?
  
  房地产业已经绑架了中国的经济,是无可置疑的,是客观实在的,没有人能改变。
  
  不管谁是总理,廉洁也好,贪污也好,都希望社会和谐,可这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5、房价和通货膨胀有关系吗?
  
  可更棘手的问题还不仅仅在这里。如果降房价,面对的是马上的通货膨胀,可不降房价,那么面对的就是更严重的通货膨胀,何去何从?
  
   所以最可靠的办法就是稳定房价,然后在社会产品增加时,减少货币的投放量,加上其他政策如加息、增加商业银行准备金率、缩小信贷规模等辅助手段,来使中 国经济软着陆,这是最好的办法,我们看到的一切政令也是这个逻辑。不信的话,可以查阅一下近年来go-vern-ment发布的一系列调控房地产业的措 施。
  
  可是为什么房价不稳定而且更加的疯长呢?难道是KFS与go-vern-ment在博弈吗?告诉你在中国没有人能和D 叫板,几个肚子大点的KFS是没有这个实力的。实际上是幕后的另一只黑手在和中国go-vern-ment博弈,这支黑手就是外资,以美国为代表的帝国主 义攫取中国人民血汗的黑手。

6、房价高涨的原动力是什么?
使 房价上涨的动力很多,房价上涨对其有利的人就是动力之一,比如:为了GDP和个人利益的地方go-vern-ment、为了赚钱的KFS、炒房族、以至于 买了房的所谓“房奴”都是是房价上涨的动力,可是最大的原动力不是这些,是外资,是美国的以攫取超额利润的各大财团。
  
   KFS作为商人,为了赚取高额利润不是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可是各行各业都有商人,难道想赚就有吗?那除非是神话。房地产业的开发商也一样,不是他们想赚 多少就有多少的。根据价值规律,当商品的价格和价值严重背离时,会有一种趋向正常价格回归的力量钳制价格的上涨,可是在中国的房地产业,这种规律似乎不起 作用,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忽视了一个参考范围的原因,如果以中国经济本身而言确实打破了这个规律,可是目前的情况是有一股力量在维持着房地产业的价格,即托 市,那么谁在托市呢?
  
   谁能在房地产业失控能得到巨额利润的人就是托市的人。
  
  讨论这个问题 前,现看一下中国的外汇储备情况。中国的外汇储备在近几年迅速由1、2千亿突破万亿,并且还在迅速的增长,难道是中国人民奋发图强,挣来的吗?这个不需要 证明,看中国的GDP增幅就知道,外汇储备的增长速度明显大于GDP的增幅。显然不是挣来的,那么除了挣来的一部分,那么就是所谓的“国际热钱”的涌入, 而国际热钱的涌入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取得高额的回报。
  
  国际热钱进入中国市场后,首先要兑换成人民币,那么一下子哪有这 么多人民币呢?只有一个办法就是让印钞机没日没夜的工作,然后这笔钱用来托住已是烫手山芋的房地产市场,就是拼命的投资房地产业,当房地产价格因背离价值 而向下波动时,通过托市再把它抬高,反复如此,给人的表象就是房产价格决没有偏离价值。导致房价越涨越高。
  
  而KFS呢,他们一到房子将要卖不出去的时候,就有人出高价买下来,他们怎么会降价,如果没有这部分资金在运作,别说是KFS联盟,就是全国只有一个KFS,价格也会降下来,没有人买了,难道等房子发霉吗?
  
   那么外资持有这么多高价房产做什么?不怕砸到手里吗?
  
  不怕!为什么呢?在这个资本运作的过程中,有一个冤大头在最底下接着呢,是谁呢?就是中国的商业银行,由于火爆的房地产市场,一流的流通性,近年来没有看到任何萎缩的迹象,放了贷款就盈利,为什么不贷款呢?没有理由不放贷款。
  
  加之中国老百姓买房的心情,外资可以轻易的把高价房转嫁到中国的银行和消费者身上,连炒房的农民都能赚到一杯羹,职业的外资会赔钱吗?
  
  那么房价一直涨下去,会怎样呢?请看下一节:“7、房价一直涨下去,开发商会笑还是会哭?什么情况下会笑?什么情况下会哭?”
在中国go-vern-ment近几年来密集的几十道金牌的调控下,房价还是如脱了缰的野马一样狂奔不止。暂且不论何时能停止上涨的势头,毕竟房价在目前还是上涨的,所以我们就看看房价上涨不止会带来什么。
  
  首先:由于GDP上涨,中国go-vern-ment为了维持上文说的“保持产品交换的继续”要不断地投放人民币,即开动印钞机。只要房地产这个石子还没有投入到大海里去,还有一定的流通性,那么就不会有通货膨胀的发生。
  
  其次:开发商会在这个过程中也赚取巨大的利润。
  
  再次:能看到的是,炒房族会赚钱、所谓的买房的“房奴”会增值。
  
   都赚钱!可是在这个过程中到底谁亏了呢?钱从哪里来呢?如果你是有炒股的经验就会知道,如果投资价格和价值背离的商品,你赚的钱就是别人赔的钱,那么套 用到房地产上,就是买房自住的人,现在看似增值,那是镜中月、水中花,你不变现就不是你的。再有就是当价格完全回归真实价值的时候,有时甚至会到真实价值 一下,被高价房套住的投资者。还有一个就是开发商!
  
  为什么说开发商也有赔钱呢?大家知道商人的本性是赚钱,赚取利润。如果 一个商人投机一次就永远都不做这个生意了,他是赚钱了,可他不是商人,这种商业行为没有意义。由于商人的本性,所以赚来的钱会继续扩大再生产,在能赚钱的 领域不断的加大投资。这个道理从生活中就可看出来,越是做大生意的人总喊没钱,因为要更大的流动资金来维持其扩大再生产的需要。
  
   所以一旦房价回归真实的价值之时,就是有一大批开发商崩溃之日。这个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和任何行为为转移的。如果现在有开发商逃离房地产业的角斗场,那 么跑得慢的就是最后的输家。如果都不跑,就像击鼓传花一样,最后拿到接力棒的就是接盘者。有句话叫:“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也许只不过是方式不一样,看 谁的运气好而已。
  
  可是现在却没有任何的KFS赔钱的迹象,有的是KFS不断的赚钱,老百姓送钱都来不及。只是因为目前房价还在上涨,房产还在不断的流动。
  
  一个巨大的问题来了,这样不断上涨的房价何时是个头啊,

8、坐在华尔街办公室的财团们是如何吸干中国山区一个农民的血汗的
Mao.ZD 说过:“帝国主义没有睡大觉,而是天天在蠢蠢欲动,在图谋不轨,想达到他们的罪恶目的。诚然他们的气焰的确没有以前那么嚣张,但他们确实在活动着。”是不 是冷战结束就代表着人类的和平得以实现呢?“一句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就能掩盖帝国主义噬血的本质吗?人人平等的理念是对的,但它只不过是帝国主义用来欺骗 人们的伎俩罢了,说到和做到永远是两码事。
  
  国际财团通过国际热钱涌入中国,使人民币加大发行量,然后通过房地产炒作,把中国的国内价格水平无限制的提高,GDP的增长又一次使人民币的发行量被迫提高。国际财团心黑手狠,双管齐下,目的就是使中国经济热到烫手,热到让每个中国人为之疯狂。
  
  我们暂不去关心这个过程,我们放眼未来,看看这一过程的结果是什么样呢?换句话说财团的目的是什么呢?
  
   很明显,中国人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就是财团们最乐见的结果。先做个假设,比如国际热钱在投资的中国房地产领域里上演最后的疯狂后,然后把房产成功解套 全部变现,如果此时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达到美国预期最高时,汇率是热钱逃离时需要相乘的那个倍数,会发生什么谁都能想到,所有热钱会一夜之间全部兑换美元 逃离。财团们会赚得沟满壕平,中国市场上除了钱就是钱,能遮住天的大把人民币将成为中国人民的噩梦。
  
  这是中国人最不愿意看 到的事情,也是财团最乐见的结果。近期美国不断的通过政治、贸易等手段逼迫人民币升值,而中国go-vern-ment迟迟不升值或小范围的升值,远远没 有达到美国go-vern-ment的预期,这是在出口处的中美之间的博弈。美国逼迫人民币升值的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顺便提一句,如果真的这个升值预期达到了,中国楼市将重演日本上世纪90年代崩盘的历史。只是那时中国经济也会像日本一样进入一个连续低迷不振的不归路。
  
  在这种攸关民族生存的问题上,go-vern-ment会坐视不管吗?就算是退一步来讲,一个完全不负责任的go-vern-ment遇到这种情况,因为这个资本运作同时也极大侵犯了go-vern-ment的利益,也会拼命反搏的。
  
  那么中国go-vern-ment会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化解这一“经济危机”呢?

9、在有关这场围绕房价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各方博弈中可能选择的中庸路线

我一直相信:物极必反,中庸,是老祖宗留给后人解决棘手问题的杀手锏!
  
  既然是中国房地产“绑架”了中国的经济,那么我们就从“绑架”说起。何为“绑架”,应该是相对弱的一方,拿着相对强的一方的“要害”,使相对强的一方即便有能力对付弱的一方,但碍于投鼠忌器,无力可施。
  
   我们先来看看绑架双方的阵容和各自手上的筹码。房地产业的主体是KFS,所以KFS算一方,它绑架的要害是中国经济,那中国经济是谁的要害呢?是中国人 民的要害,代表中国人民的,目前只能是中国go-vern-ment。中国go-vern-ment算一方。外资呢?它是煽风点火者,划到KFS一方。中 国go-vern-ment一方有公权力,可以通过税收、财政、经济政策、行政手段对KFS阵营施力,KFS阵营通过源源不断的后备资金来绑架中国经济, 且不断的提高赎金。
  
  问题已经摆在这里,怎么办呢?冲上去一枪击毙,那歹徒非撕票不可,太极端不可行。所以有为go- vern-ment开出药方,只要实现了某某一条既可降低房价的主意,就犹如这一枪击毙一样是不可行的。我们想象如何解救绑架事件的,首先要稳定住对方的 情绪,再一步步地靠近,但这种靠近虽会引起歹徒的敌意,但不会导致他撕票,然后再进一步稳定情绪,再靠近,然后条件成熟时,再稳准狠,即保证人质的安全, 又要保证歹徒一举拿下。这才是真正的营救。
  
  所以中庸才是解决棘手问题的杀手锏。极端、盲目、冒进是要不得的。
  
  针对如何解决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绑架问题,就要围绕问题的关键部分一步步地施加反作用力,然后一举成功,才是正道。
  
   第一个关键的部分就是汇率,中国go-vern-ment会严把汇率关,我们可以预期的是,人民币兑灭元的汇率决不会过快升值,但会小幅升值,就是要稳 定对方的情绪,如果一点不升,对方会狗急跳墙,如果升的过快,是给自己掘墓,所以为什么中国汇率升幅总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看看美国go-vern- ment的态度跟一个绑匪是多么的贴切,我要一瓶果汁,为什么拿来半瓶水。可又说不出什么来,毕竟还能暂时解渴。
  
  第二个关 键是限制资产流动性,既然房地产能绑架中国经济,说明它举足轻重,限制房产的流通性,就可以限制资产的流动性,注意这里是两个概念,“资产流动性”和“房 产流通性”。两者完全不同,但又息息相关。房产流通性减弱,资产流动性减弱,那么需要印刷的人民币就减少。就像那个石子,不流通马上通胀,不涨价流通没问 题,可是行不通,外资也不同意。既然是不断的上涨价格,只能一步步地限制房产流通,只要房产流通性少一点,通胀就会显现一点,然后再通过上调准备金率和加 息等柔性政策来调整一点,用柳叶棉丝掌来化解泰森的一记重拳,以绵柔克强刚、化千钧于无形,这就是中国go-vern-ment的策略(这好像是中国人最 擅长的事情)。我们从官方媒体就能看到相关的消息,楼市签约率在下降,即流通性在下降,然后物价开始有所涨幅,如猪肉等副食产品,但央行马上上调准备金率 和加息,来稳定物价。不知各位看官是否也看出些端倪。可预期的是,到完全化解危机之前,会不断地加息和调高准备金率,同时房产流通性会越来越弱,这个预言 是否准确可在以后的央行政策上验证。等完全消除了由于经济过热导致的通货膨胀预期,那么就是房地产价格回归真实价值之时。
  
  不管你看到没看到,这已是最后的疯狂,我们从两方面来分析:
  
   第一,如果这场博弈以外资胜利而告终,那么中国经济将步日本90年代持续下滑的深渊,由于外资撤走,房市赖以生存的支柱坍塌,房价会一落千丈,可到时候 不管是KFS还是老百姓都将承受经济下滑之苦,持有的货币迅速贬值,即便房价落下,也不一定买的起。这是中国go-vern-ment和中国人民不可接受 的,也是无法接受的。
  
  第二,如果外资以失败而告终,即在汇率上把住出口,让房价回归真实价值,把外资同样套在中国,这才是 胜利的前提。那么以美国财团为首的帝国主义噬血者必将疯狂报复,会在投资、出口等各方面对中国施加压力。我们今天人民币升值没有达到美国预期,已经导致中 国出口到美国的产品受打压,进而引起了众多的贸易摩擦,由此可见一斑。我们知道,经济发展的三套马车是,投资、出口和消费,在投资、出口领域遭到报复会影 响中国经济的发展,但我相信不会影响我们的发展速度,别忘了还有一套马车是“消费”,房价下降后,如果你是爱国者,请现在保护好你的钱包,到时千万别羞羞 答答,要果断地出手买房,中国经济会在消费领域异军突起,继续独占世界经济引擎的鳌头。

所以我们要相信我们的go-vern-ment,配合我们的go-vern-ment,go-vern-ment在事关全局的问题上是和老百姓站在一起的,go-vern-ment是水上承载的舟,人民是水,没有水,何以载舟!

次贷危机是美国金融界的大救星


这么多年来,世界经济和金融有两个怪现象:第一是中国一直保持10%以上的增长,速度惊人,成了世界最大的工厂和外汇储存;第二就是美国的经常账户贸易赤字一直是巨额吓人, 也是世界最大的消费国和债务国。

中国的中心是一切稳定,必须要保持8%以上的增长率才能每年增加1000万以上的新工作岗位;中国还是用计划+市场的中央调控的经济和金融,不怕狂风暴雨

美国的中心是寅吃卯粮,还想要百姓眼前的钱一元可当两元花,所以年年赤字;过去两年贸易赤字,年平均超越8000亿美元,必须要靠吸纳世界近七成的盈余储蓄才能渡日;仍是依赖政府信用向全球借贷的市场经济为主导,就怕风吹草动

这两个经济巨人一直互补共存,小打小闹。今年夏天的游戏都是来自华盛顿:

a.拿中国产品质量说事;

b.
拿次贷危机自我批评。

中国既然已经属于世界工厂,质量和检查就必须跟上。美国的质量大棒只会把中国打得“明天会更好”,这也是华盛顿出拳时没有想到的结果。


下面就要谈一下华尔街拿次贷危机做文章的几层意思。

1. 在历史上,美国房地产发生过三次金融革命,建立了非常科学和完善的一,二级房贷市场。这次次贷危机出来后,从体制上也找不出哪儿需要再完善的地方。只好由政府担保(不买单)的佳策,让困难户可以重新贷款渡难关。历史上次贷佔的比例一直保持个位数,不成气候也形成不了危机。

2. IT股市破灭后,老葛13次降息,又维持1%达一年之久,把IT泡沫时期,普天大众的赌博瘾头又都引进到房市中,把买房当炒股玩,房价四年连涨80%!次贷也随之生机勃勃,招数日新月异,最后连要饭的签个字都能贷到款买个房子赌赌,能不出事吗!这是老葛晚节不保的杰作之一。

3. 次贷危机涉及金额不大,牵扯到的200万户,其中75%以 上属于自住房主,多数没事,少数要靠布什的面子重新贷款就搞定了;其余投资的房蟲,数量上也比正常年景被取消抵押品赎回权的数量要低。问题的关键出在次贷 危机全球买单,都是由于美国政府管辖下的信贷评级机构耍了大家,丢了信誉。今后美国再凭信用借大钱就没那么容易了,所以着急了。美国政府信用的额度,说大 发点,半个世界都可以借来。

4. 西 欧金融界在今年春天就感到次贷危机的寒冷,尔后融资的力度和速度都比华尔街快一步多一倍。美国刚开始是偷着乐,想捂着混过去,后来发现不对劲啦,往华尔街 流的钱慢了下来,会要出大事的。这才让次贷危机浮出台面,一举数得:解决危机;股市降温;主要是让世界金融界放心:美国的金融还是安全的!

当今世界,一个国家金融的信誉和安全,在许多方面都比国防安全更重要,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了。靠借贷和超前消费的美国政府和老百姓,应该特别珍惜自己的信用,否则“明天会更惨

金融要成军,国富靠金融 谈银论教

时下在哪里都流行从小抓教育,生怕耽误孩子的锦绣前程。俺也曾凑过热闹,07年 夏天写过几篇德育浅谈的连续,复古色彩有些浓,曲高和寡,独此一家。智育教育,家长当个推手,人人都有两下子,但俺一向忽视,育德才能育人。 “德智体全面发展” ,好像是润之先生的教育大纲,没错吧?可现在落伍过时了,“德” ,还能值几个铜板!唉,时移世易,孩子们的钱程重要,俺也再赶个时髦,忽悠几点智育的短见,让大家又见笑了。

朋友们常说,在华尔街数学好的人,每周混个万把美元是件平常事情:编个程序,再吐几口吐沫,分析个啥,钞票就印出来了。不好之处,就是每周在班上常常要耗上50-60个小时,钱都没机会去糟蹋。这要是中国的陈景润还活着,到那条街上摆个地摊子,起码每天摸上个几千张是没跑的了!

劳动创造价值,科技发展财富。上个世纪70年代初,世界金融市场的交易量只是物质贸易总量的2-3倍。从70年代末,各种金融产品,比如股票指数期货和外汇指数期货等花样百出,发展到今天,除了各国货币,还有7万多种有价证券在世界交易,各种金融衍生工具有1400多种每年金融市场的交易规模已经超越GDP的十几倍了,是物质贸易总额的近百倍,达到6-7百万亿美元!就拿美国来说,06年的GDP13万亿,单单一个道琼市场就有16万亿身价,但它还只佔美国金融市场的十几分之一。由此观之,体能,科技和医生律师,已经无法与能让钱生蛋的衍生操盘员相比了。

俺现在都忘记校门朝哪边开了,属于朽木不可雕之类,不谈罢了。但我们的下一代,如何与时俱进,做好什么准备,又向何处发展呢?

先看一下0712月中旬,整个地球的华文媒体,都在传播同一个故事:华尔街出了个中国打工仔,每周进账200万,06年的收入就超过一亿美元以上,这要是每天点起票子来,手指肯定要抽筋,退休都可以退几十回了。还有名有姓:姓江名平,男-43-已婚,江苏省靖江县人士。这还是那条街上的权威杂志074月给评出来的,看来是真的了。俺在美国白活了这么久,孤陋寡闻不说,连就业大方向都搞不清,落伍了。

这位中国牛人很低调,要不是07年秋天参加母校杨州中学的百年校庆露了相,可能还只有圈子里的人才晓得。相关的消息请看:新华网【年入逾亿 美华人入选华尔街百位顶尖交易者】

http://news.xinhuanet.com/overseas/2007-12/10/content_7226508.htm

几年前,NBA出 了一个中国超级打工仔姚明,他的球艺,智慧和人品已经让华人兴奋不已。目前冒出的这位默默的华尔街打工仔,统领二十几名以中国留学生为主的精英,没准还都 是华罗庚式的人物,管理十几个亿资产,以海外的货币期货市场为主战场,业绩喜欢玩翻番的,可以称得上打工将军了,再一次让中国人长脸了,但俺总觉得大材小 用了。。。。。。

说起期货,让人想起了几年前在伦敦铜货市场上失手的中国物储局刘其兵交易员。一根筋玩命补仓做空,又没有风险对冲手段保护,中国政府做坚强的后盾也是白搭。面对一群对冲饿狼,一个政府算个啥!最后折了4.6亿英镑了事。

谈起金融争斗,80年代,中央情报局只用了40亿美元从侧面就拖垮了前苏联的经济,导致帝国的覆灭;而 “广场协议”,把“小”的帽子给日本箍得紧紧的;对冲老雕索罗斯,在92年阻击英镑和97年 主谋东南亚金融危机对新兴市场的掠夺,让马来西亚经济倒退了十几年,泰国成了限制外资最严格的国家。这些都是刀光剑影,血流千万亿的金融战争。人类的智慧 已经可以制止世界大战,但贪欲的人性,已使金融争斗,成为政治新的继续,是本世纪最主要的战场。金融战争的特点是,绝不明抢,请你自己倒空钱袋,然后捡起 来再借给你,还要谢谢来感谢去的,仅此而已。

27年来好不容易积累起来的1.4万 亿美元的中国外汇储备,随着美元大幅的贬值,与美国政府欠的十几万亿债务一起同步缩水,还要再去购买因此大幅提价的石油。不能像美国,左手抬价获利(掌控 多数石油对冲基金),右手印钞买油。石油成了美元的金本位制,抬高了油价,就可以肆意地印刷美票。玉米乙醇的应用,也使美国境内的汽油成为最便宜的。又让 国会通过新的汽车耗油能源法,这个绿色的举动,让欧洲和中国的汽车工业,尝到了一记远期的重拳。对冲是金融战略的高级谋略,即有鹰嘴的锋利,还有避险的港 湾,这是辩证法在金融领域内的活学活用。

世界上每三张美元,有两张是在美国境外流通。2/3的国家外汇储备是美元。美元越贬值,境外的两个影子美国,振痛就越大,它们只有加倍的奉献,来使手中的废纸升值,由此美国境内的物价,成为世界上最便宜的地区,币值也就越有价值。美国的工资高、东西便宜,老百姓不爱存钱、还喜欢寅吃卯粮,过得潇洒无忧。而子弟兵在伊拉克土地上,混得像个过街的老鼠,一点也看不出军事强国的威风,可是一回国,个个可以活得像个爷。谋略金融,不仅养民富国,还可以强国称霸。美国老百姓的幸福生活,全靠华尔街大当家给罩着了!

而美国这一切的部署,得益于次贷危机。区区1-2千亿次贷的境内账面损失(房产还在)和让道琼放出点黑血(暂时流到其它板块),不仅整顿和健全了美国的金融和房产两大体系(太便宜了!中国是牺牲了3千万下岗工人才调整了国企,挽救了银行);又重创了欧洲金融(购买次贷债卷最多的地区)。一举数得,化腐朽为神奇,同时也加快了让欧盟成为逼宫人民币的主力。伯南克9.18降息后的降龙十八掌,路路喷火,套套含刀。美国,真是金融领域内的祖师爷!

再 看看中国,经络两脉一直没有打通的周小川,眼下只剩下增设强项出口浮动关税、粮食肉类进口补贴和发放临时的贫困户食品卷(美国一直有这种低收入和养老福 利)等几个方子,来减缓钱币升值和通货膨胀的双向压力。不能象伯南克那样潇洒,把利率玩弄于股掌之中,还可剑指人民币。降息,也能维持低物价,伯南克给各 国金融掌门人上了一堂有美国特色的金融辩证大课!

中国石油的H股,07年夏天才被巴菲特在香港漂亮地捞了一笔35亿美元,年底回归时,A股又在115-121234个交易日里下跌了1767亿=238亿美元,被发行商UBS-AG等外资卷走了大部分(该股06年的纯利为1600亿=175亿美元)。才一个中国股,短期内被外资轮番洗涤,都是亿万中国百姓的万亿辛苦发财银子,和气合理合法地流到了洋人口袋中,还不能生气,要恭敬地说:Thank you very much, You are welcome! 中国的老百姓好像一只绵羊,挤了二十多年的奶,临到了了,又开始剪身上的毛了。逼人民币彻底的开放,就好像一台直通境内的大泵,把刚刚支付购买廉价劳动力生产的高级商品的货款,给吸了回去!

再看另一个股的故事:2005年,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出资30亿美元获得中国建行8.5%的股权,以及一项以极低价格将持股比例提高至19.9%的选择权。2007年底,其首席财务官乔普赖斯(Joe Price)表示,“从账面上看,我们的潜在获利超过了300亿美元。完全抵消该银行迄今为止因次贷危机所面临30个亿的问题。 +30-30=+300,这Tmd是哪门子的数学公式。当年,包括汇丰 (HSBC)、苏格兰皇家银行 (Royal Bank of Scotland)、高盛 (Goldman Sachs)和美林 (Merrill Lynch)在内的一些其它西方主要银行,也对中国所有的银行进行了类似规模的投资。至于外资侵蚀和渗透的国企、证卷,金融。。。。。。,就更别提了。龙尾已经被大鳄紧紧的咬住,单等俯首吐珠,再吞进全身,留着个龙头耍着玩。中国这个金融战场,将是有史以来最大和残酷的!

历 来领土防守有三军,可是财富常常轻易合法地被外资掠池夺城。中国的金融,有边防、野战和御林军吗?有三军统帅部、值班的参谋和作战部吗?有清理内奸的监察 部吗?一味的防守和谈判只能继续挨打。虽然成立了千亿的中国投资公司,但缺少象罗杰斯、索罗斯这样有经验的对冲大鳄来参与。

江苏-靖江-江 平,三江平四海,他可不是一般的衍生交易员,而是国与国,行与行的宏观决策师。古有刘彻,唯才是举,汉之得人,于兹为盛。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 才,破格升他为中国自己的金融元帅之一,管辖一路军马,拉出去,翻番不奢望,围魏救赵,在海外打几个进攻阻击战,做到堤内损失堤外补,对冲战略一定要实 施!

一个中投尚少,参股切入不够,还没有对冲基金和金融快速反应部队;一个江平不够,让华尔街帮助再多培养几位。待遇入行随规,华尔街要是每年能产生更多的上亿或十几亿收入的中国将军元帅,不仅中国的金融安全有了保障,也让那条街风光许多!

GDP发展固然重要,但是已有的财富如何守好和升值,这是民富国强同等重要和攸关的两大战线,不可偏废!也应是三军统帅朝思梦析的谋略。什么时候中国的金融触手,能在欧美金融帝国的领域里,建立起自己的超级银泵,这个世界才充满了和谐与民主!

金融要成军,国富靠金融!鹰击长空,龙捍海底,万类霜天竟自由。

参考文章请看:美国政府金融机构鼓励对华进行金融战

http://blog.wenxuecity.com/blogview.php?date=200712&postID=36709


虽然江平的影响和知名度非常的渺小,他的出现,多少改变了俺的一些传统教育观念。他肯定是一位数学天才,编程高手。听说华尔街那条衍生胡同里,只要用 数学方程编好了程序,就是红灯亮了,二话不说睁眼买进,绿灯闪了,毫不犹豫闭眼卖出,和玩电子游戏一样简单,还都是用别人的银子,心理压力和感情色彩就降 的很低。一个程序用久不灵了,再编一个新的就是了。而且市场振幅越大,衍生公式越显灵。一点也不象俺炒股:进场时哆哆嗦嗦出手小,出场时犹犹豫豫舍不得, 经常孩子还养了一大堆。

可你仔细一读他的学历,这位衍生将军是学化学的,念高一时,成绩差,差点进不了数学兴趣小组。2007年夏天,江平在写给扬州中学的一封题为《三度春秋,一生感动》的信里说:

“每当夜深人静之时,我难免回顾人生,深感在扬中三年之所得,为我后来的十四年在中国科技大学、中科院、普林斯顿大学、斯坦福大学这四所名校接受高等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扬中的三年让我迈向了人生的一个新起点。”

同时,他还回忆:“我进校时,我的数学水平只算中等,在选拔测试中,我的成绩不到70分, 落到了学校的选拔标准之外,进不了数学兴趣小组。但周老师仔细分析我的答卷后,觉得我的基础比较扎实,只是缺乏一些解题技巧,破例把我吸收进了数学兴趣小 组。由此开始,高效率的训练最终使我的数学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我在大学里很早就能自学完成微积分、微分方程、概率统计、复变函数、数理方程等课程,后来 不管是从事量子化学研究,还是构建金融衍生物模型,数学一直是我的强项。当年破格提拔我进数学兴趣小组的周老师,在起点上有力地推了我一把!扬中优良校风 对我的影响,始终贯穿着我的事业征程。”

原来这位将军的数学还是个半路出家,自学成才,没有文凭。高一数学测试时,连七十分都不到,绝对不是一个天才。但他遇到了伯乐数学周老师,调顺了他的脑细胞,培养了他的数学兴趣,再加上高效率的训练,无形中奠定了他辉煌的根基。要不他感慨地说,三度春秋,一生感激呢!

在 高中,江平有了数学的爱好,上大学时才会有自修数学那么一笔,可能也和精力过盛有缘,念化学博士时,还选修了金融。这些看起来都有点不务正业,属于副业, 但是他的人生应了那么一条简单的数学定理:负负为正,后来还真的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化学反应。学化学的人,看什么都先要讲究个分子结构,比物理的X光还要透彻。不注重外表,结构决定一切的化学分析,也练就了他在金融战场上的火眼金睛。

江平这些寻常的求学经历和自身发展,其中的一些经验对华人家长和孩子都是有益无害的参考,和比尔盖茨中途缀学的经历相比,来的实际一点,毕竟,现在的财富已经有了新的变法。

高等数学这玩意,枯燥无味不说,又抽象,还要讲逻辑。陈景润那个时代,研究数学的连老婆都难找到。头大可当伞,属于类人猿-学究型的。脑子里整天冥想加抽象,钻牛角尖还是专长,哪能磨擦出那不合逻辑又一见钟情的浪漫火花呢!要不,数学精的,往往在生活方面都不聪明。但学数学的脑瓜清晰,条理分明,象古龙的文笔,每句每段都有如一刀一剑。

朋 友还说,那条街里用的数学,连中国理工科大学的数学基础课都使不完。看来,数学不仅是理工科的基础,也是摇钱树的根基。此一时彼一时,就是学文科的,也要 把高等数学读好念完,因为人生的坎坷非常多,不知哪条路不顺了,回过头来再学金融,也许还会柳岸花明呢。在学习和理解上,金融与岁月成正比,数学与年龄成 反比,越早越好。

看来,数学,作为基础,已经和电脑外语同等重要了。比如医药,只要能列出各种急症和变化的方程式,叫计算机去破解,新药-良方也许就会有了,金融方面能做到的,其他领域何尝不能呢! 电视剧【暗算】,数学就是破译制敌的法宝。现在又流行什么量子分解算法,到网上逛银行,还可探囊取物。

数学,在小学好象是叫算数。要锻炼小孩的脑瓜,黄金时段是在还没有用设未知数XY解题之前的半年,用算数去分析解文字题,又练脑子,还可培养兴趣。聪明的孩子数学都好,起源就在这里。ABC 的父母 不要相信A的成绩单,那是狗屁一个,因为美国的教材太简单,题又做的少。初高中的代数,要大量做习题,文字题是数学应用的初级思维,也要多做。

如果孩子不幸被父母推进了商学院,就要象江平那样,在衍生课程方面, “通过大量演算和识别图形,能够对着满页纸的运算,一眼看出结果是对是错。最后,练到只看图形,就能估计出价格多少,结果和实际价格相差无几” “理论在我身上已经成为一种生物直觉” 。这种眼光和直觉不是天生的,而是严格大量的演算才能诞生的。没有聪明,只有苦练。

学功夫就要练到点上,这就是将军的窍门和绝招,说白了,是一万和两百万基本功的主要差别。 “华尔街许多银行雇用数学博士设计模型供交易员从中套利,他却凭着对衍生品的熟悉,不用模型,仅用两个电话,在两个市场间来回交易” 因为各种数学模型及变化,都已经印在他的脑海里了。只要孩子们苦练了,还悟不出生物直觉,做个连长营副也还是有余的。闲时瞎想,在中国也办这样的衍生功夫班,个个都练成江平的基本功,金融成军,指日可待。

一位记者是这样写的:赴美至今,江平已在美国闯荡了18年,但他仍未加入美籍。江平始终与中国领馆、国内经济、金融界人士保持联系,将自己对全球宏观经济的发展预测和他们交流,供他们参考。在工作取得一定成就之后,江平和他的家人都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问:你最爱的运动或者娱乐有哪些?
  江:太极拳,跑步,篮球,足球,围棋。我曾两度代表安徽省参加全国大学生围棋比赛,现在我常常一边打电话,一边打太极拳。

问:你喜欢看哪些投资书籍?
  江:华尔街出的任何东西我几乎都不看,我喜欢看历史,看社会,观察生活。
  问:你想过退休吗?
  江:我太喜欢投资这行了,我不会退休。除去家庭和工作外,我开始关心公益事业。在我成长的过程中,国家对我投入甚大,老师对我期望甚高,但我至今尚未能为国效力,我希望以后能为祖国的金融事业直接作贡献,也希望为祖国的教育、医疗等公益事业作贡献。

看来,有百年历史的杨州中学,一直是把德育放在第一位的。书中自有乾坤。

不久前,看了【天道】,是小说【远方的救世主】改编的,很有哲理。赚钱还要有道,无愧于心。但是,金融战场从来就是哪里肉肥动荡,哪里才有钱赚,是不分国界的。中国的油水,不碰不沾亦属不智,参与是学问也是良心。

什么时候,能够回北京,在天桥喝茶嗑瓜子,听大鼓说书,单弦 “金融大鳄折戟沉沙” 、“华夏龙凤展翅飞翔” 等段子,一定是中国金融特种部队干的民间版,那是俺期盼的,一定要坐沙发。


世界最牛的股票

 这一战略背后仍然隐藏着巨大的风险,它要求产融链条上的每个环节都不能“掉链子”:保险业务必须要严格控制风险,以保证股票投资的零成本资金运作.一旦任何一个环节发生问题,整个价值链将由此崩溃.

  从可口可乐到吉列,再到中国的中石油,巴菲特一次次演绎了世人津津乐道的“股神”传奇。巴菲特在股票投资上的辉煌业绩掩盖了伯克希尔公司的其他业务,以至于很少有人注意到巴菲特早已从一个“股票投资人”转变为一个“股权投资人”了。

   数据显示,实业投资早已是伯克希尔主要的扩张方向。2006年,伯克希尔的股票投资净现金流出为54亿美元,而收购业务的净现金流出额达101亿美元, 此外旗下子公司还花费46亿美元用于购买固定资产。在伯克希尔的实业投资中,最重要的、最核心的是保险业务。2006年伯克希尔保险集团的浮存金高达 509亿美元。实际上,巴菲特那些著名的股票投资大多是放在保险集团旗下的,是保险集团的浮存额支撑着这些投资,且整个保险集团及其持有的证券资产占到伯 克希尔集团总资产的60%,贡献了总利润的60~70%。

  不仅如此,“股神”传奇的背后,是巴菲特精心打造的以“零成本”保险资金为 核心的产融价值链:保险业务的浮存金为股票投资提供了零成本资金,而股票投资的收益又转化为实业投资的资本金,实业投资的利润成为保险业务扩张的流动性后 盾。这条产融价值链条看上去近乎完美,而且到目前为止运作都很成功。但是,这一战略背后仍然隐藏着巨大风险,它要求产融链条上的每个环节都不能“掉链 子”:保险业务必须要严格控制风险,以保证股票投资的零成本资金运作;股票投资在长期中必须保持正收益;而实业投资则必须要保持正现金流,以巩固保险业务 的流动性后盾。一旦任何一个环节发生问题,整个价值链将由此崩溃。?杜丽红/文

  世界上最牛的股票是哪只?你可能会想到很多伟大的名 字,但其中最耀眼的无疑是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Berkshire Hathaway,以下简称“伯克希尔”)。从1964~2006年的42年 间,伯克希尔每股资产净值从19美元涨到70281美元,增加了3600倍,年均增长21.4%,较标普500年均10.4%的收益率高出一倍多,其股价 更是从几美元一路上涨到127000美元(图1)。

  巴菲特的投资神话使他获得了“股神”的美誉,但其实推动伯克希尔增长的不仅是股票。巴菲特在股票投资上的辉煌业绩掩盖了伯克希尔公司的其他业务,以至于很少有人注意到巴菲特已经从一个“股票投资人”悄然转变为一个“股权投资人”了。

   仅2006年一年,巴菲特完成了对媒体公司Business Wire、养老保险公司Alpplied(85%股权)、运动产品生产商Russell的 收购,并斥资51亿美元收购了电力公司PacifiCorp。此外,公司还创纪录地以50亿美元收购了一家生产小型刀具的以色列公司ISCAR80%的股 权,从而开启了伯克希尔的国际收购之路。而其规划中的收购还有TTI(一家电子元件分销商)80%的股权。迄今,伯克希尔旗下绝对控股的公司已达40多家 (其中不少公司是伯克希尔100%控股的),涵盖了保险、能源与公用事业、金融、制造、服务、零售等多个领域。就像巴菲特说的,在他一个人的“薪酬委员 会”里,他每年要决定40位CEO的薪酬。

  “最近几年,我们发现越来越难以找到被低估的股票了,而我们庞大的资金规模进一步缩小了我 们选择的空间。今天,我们可以大规模购买并持有的股票远少于十年前;但这并没有让我们担忧,因为我们可以购买那些被低估的公司,那些拥有持续竞争力和精干 且忠诚管理团队的公司。”巴菲特在给股东的信中宣称。

  早期巴菲特把更多的钱投到了证券市场上。在1965-1995年的30年间,公 司每股投资的价值年均增长33%,而每股经营收益的年均增长仅为13.4%。但在1995-2006年的十多年间,公司把更多资产投资在收购上,结果每股 投资价值的增长减缓至12.6%;与之相对,税后收益增长加速了,实现了年均31.7%的增长。2006年,公司的股票投资净现金流出为54亿美元,而收 购业务的净现金流出额已高达101亿美元,此外旗下子公司还花费46亿美元用于固定资产购买。这些数据显示,实业投资已成为伯克希尔目前主要的扩张方向。

   其实,早在上世纪60年代并购时起,巴菲特就已经进入了实业投资领域,而其中最成功的业务就是保险。1967年巴菲特以860万美元收购NICO保险公 司,当时该公司账面的浮存金(Float,由收到保费与支付赔偿额之间的时间差所形成的准备金)仅为1700万美元。40年过去了,2006年伯克希尔保 险集团的浮存金高达509亿美元,旗下全资子公司GEICO是全美第四大汽车保险公司,而General Re和伯克希尔·哈撒韦再保险集团则是全球最大 的再保险公司之一。实际上,巴菲特那些著名的股票投资大多是放在保险集团旗下的,是保险集团的浮存额支撑着这些投资,而整个保险集团及其持有的证券资产占 到伯克希尔集团总资产的60%,贡献了总利润的60~70%。

  巴菲特常说保险业务是他绝对不会出售的业务,因为这一业务为他提供了十 多年的零成本资金。其实这还不是故事的全部—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保险集团都是整个伯克希尔架构的核心,它为证券投资提供了低成本的资金,而证券投资赚到的 钱又成为巴菲特实业投资(公司收购)的资本金,最后实业投资的利润为保险业务扩张提供了坚实的后盾,在这个后盾的推动下,保费收入与浮存额进一步扩张,证 券投资业务有了更充足的资金,然后是更大规模的实业投资。在这个产融价值链条的循环中,伯克希尔的资产和收益都在快速增长着。

  巴菲特如何使保险资金成本趋于“零”

   要理解巴菲特的产融链条,必须先理解这一链条的核心—保险业务。研究表明,尽管保险业务通常可以产生庞大的现金流,但对于多数公司而言,这个资金并非是 无成本的,实际上,随着保险行业竞争的加剧,保险资金的使用成本也在上升,在某些时候甚至高于市场平均的资金成本(在美国,财险行业平均的资金成本为 6%)。既然保险资金并不便宜,为什么巴菲特还如此偏爱保险业务?他又是如何使得保险资金成本趋于“零”的?

  巴菲特主要经营的是财险 业务,包括汽车保险、家财保险和再保险,通常投保人有一个错觉,即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总体上要高于其实际的赔付额,但真实情况并非如此。由于保单是一种相 对标准化的产品,因此,如果剔除牌照因素,保险,尤其是财险是一个高度竞争的行业,美国保险行业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到今天市场集中度依然不高,价格战仍是 主要的竞争手段。在这种情况下,保险费率被不断压低,并最终使保费收入低于赔偿额,从而形成了保险资金的使用成本:

  保险资金使用成本=实际赔付额+保险公司运营成本(主要是销售成本)-保费收入。

   在美国,长期看财险公司平均的资金使用成本为6%,即实际赔偿额与运营成本之和要比保费收入高出6%。在中国,尽管有保监会的牌照控制,但截至2007 年上半年,25家财险公司有13家亏损,车险市场更是陷入了全面亏损的窘境。不过,赔付额高于保费收入并不意味着保险公司的真实亏损,因为平均来看,从投 保人开始缴费到真实的赔付发生通常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而在此期间,保险公司可以无偿使用这笔保费资金(巴菲特称之为浮存额),随着保费规模的 扩张,累积的浮存额也在扩张,而只要保险公司使用这些浮存额的投资收益能够超过保险成本,保险公司就是盈利的。

  而且,只要保险资金的使用成本低于市场平均的资金成本,保险公司就是盈利的。但在低息时代和价格战中,很多保险公司陷入了持续的亏损中,只是由于新保单的进入,使公司的亏损在短期内不会转变为流动性危机。

   注意,我们比较的是保险成本与市场平均的资金成本,为什么不是每家保险公司自己的投资收益?换句话说,巴菲特的保险公司拥有更高的投资收益(在过去40 年中,其税后年均价值增长比标普500高出11%),这是否意味着他可以忍受更高的保险成本?如果真是那样的话,巴菲特的保险公司是否应该主动展开更加激 烈的价格战以攫取更多的保费收入,获得更高的投资收益?毕竟,相对于伯克希尔年均20%多的净值增长,只要保险资金的使用成本低于20%,就意味着上述策 略是有利可图的。

  但是,深入研究伯克希尔的保险业务,我们发现,巴菲特的保险业务非但不是更加激进的,反而是更加保守的。实际上,由 于不愿卷入价格战,巴菲特旗下专注于一级零售市场(相对于再保险市场,发放保险的市场被称为一级市场)的保险公司NICO自1986年以来市场份额持续下 降。正像巴菲特自己说的:“你能想象一个公开上市的公司坚持持有一个连续14年市场份额下滑的业务吗?而且,更重要的是,这种下滑并不是由于无法拓展业务 而造成的,只要我们愿意降价,数十亿美元的保费收入在那儿等着我们,但我们却坚持把我们的价格定在一个能够保证盈利的水平上,而不去效仿我们那些过于乐观 的同行。”

  因此,对巴菲特来说,“保费收入是好东西,只要它不太贵”。巴菲特坚持把保单价格定在盈利或至少盈亏平衡的水平上,即使这 种坚持将以市场份额的牺牲为代价。实际上,为了更好地贯彻这一理念,在NICO公司中甚至有一条规定,就是没有人会因为市场份额的下降而被开除,只要他认 真对待每份合约。

  巴菲特不仅在一级市场上坚持这一原则,在再保险市场上更加谨慎。2001年的“911事件”让巴菲特旗下新收购的再 保险公司Gen Re遭受了巨额亏损,此前该公司低估了恐怖袭击等人为风险。事件发生后,巴菲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对这家公司进行自上而下的洗脑,以贯彻其 “不能以亏损为代价来扩张市场份额”的原则,并要求对此前签下的、低估了恐怖威胁的保单进行全面清理—尽管这些保单中涉及的某些风险(如核袭击等)还没有 爆发,而且也没有迹象显示将要爆发,但巴菲特认为这些风险根本无法度量,因此也无从确定合理价格。2006年,美国保险行业经历了一个没有被特大飓风光顾 的好年景,再保险市场开始从卡特里娜飓风的阴影中走出来,大量资本重新涌入这一市场,飓风保单价格开始下降,但就在行业开始繁荣的时候,巴菲特却决定减少 他在飓风上的风险承担,“无论别人做什么,我们不会在一个错误的定价下签订任何保单”。

  有人说巴菲特“胆小”了,但他的回答是,“我 们做好了为单一一项灾害事件就损失60亿美元的准备,但前提是必须有人给我们合理的价格来承担这项风险,在价格没有反映我们可能承担的损失情况下,我们不 会承担任何风险,哪怕是很小的风险—合理的定价并不能够保证每年都盈利,但是不合理的定价却一定会导致最终的亏损”。

  正是由于对这些 原则的坚持,在40年的保险生涯中,巴菲特的保险业务有一半年份是零成本的,即保费收入大于赔偿额和运营成本;还有约1/4年份的保险资金成本低于长期国 债收益率。显然其保险资金成本显著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用巴菲特自己的话说,他不但没有因为使用别人的资金而支付成本,反而收到了别人给他的钱。

  为什么巴菲特要坚持保险资金的零成本?既然他的投资收益高达20%以上,而只需支付6%或10%的资金成本就可以得到源源不断的保费资金,为什么不降低保单价格来获取更多的资金呢?

答案就在于巴菲特并不“缺钱”。在美国发达的资本市场上,他可以以市场平均的资金成本从其他保险公司、养老基金那里获得足够多的资金。巴菲特缺的是“低成本”的“长期”资金,而这两点都有赖于自有保险公司相对保守的定价策略。

   很多人误以为保险公司的资金总是很“长期”的,因为实际赔付的发生可能在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以后,但问题是一旦定价错误,低估了发生概率,事件很可能会 “提前”发生,而保险公司可能在短时间内被要求全额支付,如果准备不足公司就将被迫以低价出售那些很赚钱的股票,而这是巴菲特最不愿意看到的。显然,正确 的估价风险是保证资金长期的前提。

  另一方面,既然巴菲特可以在市场上以平均的资金成本获得充足的资金,那么,自有保险资金的意义就在于它的低成本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控制保险成本不仅是保险业务稳健运营的需要,更是巴菲特产融战略的要求。

   巴菲特说:“一个公司的盈利能力取决于三点:(1)资产的盈利能力;(2)债务融资的成本;(3)财务杠杆的使用(负债水平)。众所周知,我们在第一点 上做得很好,资产盈利能力很强,但却很少有人知道,低债务成本也使我们受益匪浅,而低成本资金的一个重要来源就是合理定价的保险收入。但是同样的原则并不 适用于其他财险公司,他们可能拥有巨额的保险浮存金,但为获取这些资金所支付的成本却已超过了它们的实际价值,在那种情况下,巨额保费所撬动的高杠杆就不 是什么好事了。”显然,关注保险资金成本也是巴菲特与那些一心只想从保险业务上拿走更多现金流的经营者的不同之处。

  在零成本保险资金 的支持下,巴菲特演绎了他的股票神话,从可口可乐到吉列,再到中国的中石油,“股神”的故事广为传诵,而巴菲特也从中赚取了丰厚的收益。但随着资产规模的 扩大,巴菲特已经很难从证券市场上找到能长期大量持有的股票了,于是他的钱开始大量涌入实业领域,就像他在每年致股东信中所说的:“如果你有或者你知道哪 里有符合我六个要求的公司,请Call我,24小时随时恭候。”

  以现金流为核心组织实业投资

  显然,在外界目光聚 焦的股票投资背后,巴菲特投资王国的真正支撑是实业投资。在实业领域,巴菲特延续了其股票投资的风格,把经营决策交给子公司的管理团队来决策,而他自己只 做那些他最擅长的事,即资本配置、投资决策和CEO的选择与激励—巴菲特给予了旗下公司CEO们丰厚的报酬和充分的信任,以至于在过去42年间从来没有一 位CEO离开伯克希尔去另谋高就。

  如果说巴菲特擅长用人的话,那么他更擅长用钱,他曾坦承能够给予属下子公司最大的支持就是资金上的 支持。2001年巴菲特以4.2亿美元收购了生产屋顶连接装置的Mitek公司,然后以9%的利率向其贷款2亿美元,并注资1.98亿美元(55名雇员也 注资了2200万美元),这些资金支撑Mitek公司完成了14次并购扩张,并使其销售额翻了两倍,每股价值也从10000美元上涨到71699美元。目 前该公司已还清了伯克希尔的借债。除此之外,2006年伯克希尔还帮助旗下子公司Fruit、CTB、Shaw、Clayton、MidAmerican 等进行了一系列扩张性收购,并承诺在未来5年内向MidAmerican再注资35亿美元。

  在直接投资的基础上,巴菲特也凭借自身庞 大的资产规模和良好的资信评级为子公司提供外部融资支持。公开资料显示,伯克希尔保险和生产服务部门1/4的债务是由母公司出面融资的,43%的债务是由 母公司担保的,仅有1/3的债务是子公司独立融资的;而在金融产品部门,3/4的债务都是由全资子公司BH金融公司发行并由母公司担保的;只有公用事业部 门,凭借良好的资产抵押能力独立承担了全部债务。

  上述资金支持对于周期性行业的企业有着更加重要的意义,2006年 MidAmerican旗下的房地产经纪业务遭遇了行业低谷,不过巴菲特认为这只是周期性的波动,所以仍助其完成了两笔收购,并在策划进一步的收购行动。 同样遭遇低谷的还有房地产开发和抵押贷款公司Clayton,2006年经历了其1962年以来的最低销售额,为了帮助该公司缓解资金压力,伯克希尔收购 了其100亿美元的分期房贷。

  集团层面统一融资和统一配置金融资源的模式显示,伯克希尔实质上是产融结合的综合性企业,而不是股票投资人,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PE(私募股权投资基金)。

   实际上,巴菲特从来都不承认伯克希尔是一家PE,因为他从来不考虑如何退出他的实业投资:“有一点我必须提醒你们注意,那就是:无论价格如何,我和查理 (伯克希尔公司的副主席)都没有兴趣出售伯克希尔旗下的任何公司。我们既不会因为昂贵的价格而出售好的业务,也不会像倒垃圾一样出售表现不佳的业务—只要 这些业务还能够产生一点现金,只要它们的管理团队还不错—在每个转折点丢弃掉最差业务,这并不是我们的风格—当然,我们的这种态度可能会损害公司的财务表 现。”

  伯克希尔旗下的报纸业务面临网络等新媒体的冲击,陷入亏损之中,私人飞机租赁业务在2006年6月以前都是亏损的,在这些业务 上巴菲特仍在坚持着,有些改善了(如私人飞机租赁),有些还没有。但幸运的是,巴菲特比任何人都更清楚流动性的重要性,所以,即使是在“不轻易抛弃任何业 务”的原则下,他仍然谨慎地使投资不至于失控。事实上,伯克希尔各子业务在长期中都保持正的自由现金流,而实业投资的利润贡献更成为保险资金之外最重要的 资金来源。2006年,伯克希尔的净经营活动现金流入为102亿美元,而出售股票收到的现金为37亿美元。“为了避免重复错配我们的资金,我们总是很谨慎 地对待那些‘只要再追加投资就可以使不好的业务恢复盈利能力’的建议(在一个糟糕行业里追加投资,结果很可能是落入流沙的陷阱)。”巴菲特认为。

   实际上,巴菲特的整个实业投资都是以现金流为核心进行组织的。在巴菲特控股公司的名录中除了多家保险公司、金融企业外,还包含了形形色色的企业。尽管行 业迥异,但这些企业大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均处于竞争不太激烈的传统行业,这些行业没有暴利的收益,也没有惊人的成长(这一点和他股票投资的企业不同), 但却能够产生相对稳定的正现金流—而这也正是巴菲特并购企业的核心标准之一。

不过,一些投资人对于巴菲特的实业战略产生了置疑。 在巴菲特的几大业务板块中,尽管制造业的总资产回报率是最高的(6%左右),但由于巴菲特坚持其制造服务部门必须采取低负债率(35%)的保守运营策略, 结果,在净资产回报率方面金融产品部门最高,其次是保险及其投资收益,而制造服务部门和公用事业部门最低,制造服务业的ROE只有10%,公用事业更低, 仅为7%。


  既然实业投资的回报率并不高,甚至低于保险+证券的投资模式,为什么巴菲特还要进入这些产业?为什么他不提高其制造部门的负债率水平,以更好利用财务杠杆?

  答案就在于:巴菲特需要制造服务部门和公用事业的稳定现金流来支持保险业务的扩张和整个产融链条的完整。

  产业是保险规模扩张的后盾

  如果不是规模足够庞大的实业投资,巴菲特的战略链条可能早就断了。

  零成本战略的困境

   巴菲特对零成本保险资金的执著为其投资业务提供了低成本资金,但对零成本战略的坚持却也给巴菲特的保险业务带来了困境,就像前文所分析的,在一级保险市 场上,巴菲特曾经历了长达14年的市场份额萎缩。为了扭转局面,其旗下保险集团开始了大规模的广告投入,试图通过打造保险品牌来改变这个行业无差异价格战 的游戏规则。1995年巴菲特收购旗下最大汽车保险公司GEICO时,它每年的广告支出仅为3100万美元,但完成并购后的第二年,即1997年, GEICO的广告支出就上升到1.43亿美元,2003年进一步上升到2.38亿美元,2006年上升到6.31亿美元,远高于其他所有大型保险集团。让 人们像点名要喝可口可乐、要用吉列刀片一样,点名要买NICO或GEICO的保险,这一直是巴菲特的梦想。而广告战略确实给公司带来了好处,电话营销的成 功率提高了,市场份额也从收购时的不到3%上升到6.1%,增加的保单则摊销了广告支出的成本,使公司整体业绩向好。

  但问题是,如果广告战略真的有效的话,那么GEICO的做法很可能会把整个财险行业由价格战引向广告战。从这个行业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历史看,它在不断进行营销模式的创新,尽管每次创新都会给领头的企业带来丰厚的回报,但这种超额收益很快就会由于其他企业的效仿而消失。

   除了广告投入外,为了抵御市场份额下降的威胁,巴菲特在保险行业进行了一系列大规模的并购:在1976~1980年间,巴菲特不断增持了GEICO的股 票,使其持股比例达到33%,此后由于GEICO的回购行为使巴菲特的持股比例进一步上升到50%,1995年巴菲特最终与GEICO达成协议,以23亿 美元全面收购了GEICO公司,使集团保费收入从此前的34亿美元增加到64亿美元,翻了一倍;1998年,巴菲特又溢价收购了全美最大的再保险公司 Gen Re,它贡献了公司当年保费收入的2/3。其他被收购的保险公司还包括Medical Protective Company, Applied Underwriters, U.S. Liability Insurance Company, Central States Indemnity Company, Kansas Bankers Surety, Cypress Insurance Company 以及几家被并入 Homestate Companies的保险公司。这些并购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公司保费收入的快速增长。

  并购成长似乎成为巴菲 特保险业务增长的一条捷径,但问题是,由于巴菲特并不相信“青蛙变王子”的故事(巴菲特曾经把好公司并购坏公司比喻为“公主亲吻了青蛙”,但他并不相信 “青蛙”(坏公司)会从此变为“王子”(好公司)),因此,他购买的公司都是价格不菲的优势企业,并为此支付了高昂的溢价。在巴菲特的保险集团中,并购溢 价所形成的商誉累计达到154亿美元,占保险集团总资产的10%。所以,并购能否成功取决于巴菲特能否使被并购公司增值。

  鏖战再保险

   为了更好利用自身的流动性优势,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巴菲特的保险集团开始大举进军再保险领域。不同于一级市场,在再保险市场上,保单并不是标准化 的,由于保额巨大,通常是逐笔讨论定价的;而且,与一般投保人并不十分担心保险公司的破产风险不同,在再保险市场上,承保人的资金实力是投保公司重点考虑 的因素,因为在重大灾害发生时,如果再保险人违约的话,一级保险公司将由于无法支付客户赔偿额而面临破产危机。因此,在这个市场上,尽管价格仍是交易达成 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最重要的因素。便宜的再保险保单是一个愚蠢的保单,因为一旦灾害真的发生,错误估价的再保险人将由于储备不足而注定违约,从而使保 险合约变得没有任何意义,并拖累试图转嫁风险的一级保险公司。

  在再保险领域,资本实力和流动性是评价再保险公司的最重要因素,而在这 方面,巴菲特的实业投资无疑为其再保险业务提供了坚实的流动性后盾。深谙资本市场游戏规则的巴菲特在评价其实业投资与保险业务的协同效应时,曾明确指出: “高波动会损伤一个公司的债券信用评级和股票市盈率水平,即使这个公司从长期看是很盈利的(这也是财险公司的市盈率水平通常低于寿险公司的原因),这就迫 使许多再保险公司为了熨平波动而转让部分风险业务或拒绝一些好的业务。但伯克希尔不同,我们乐于接受任何被合理定价的波动,我们有雄厚的资本实力和充足的 流动资金来对抗短期的业绩波动和评价降低。”实际上,在“911事件”后,尽管巴菲特旗下Gen Re公司也遭遇了惨重损失,但它却是四大再保险公司中唯 一一家没被降级的公司(此前四家公司的信用评级都是AAA),并在“911事件”后成为最抢手的再保险公司。恐怖袭击的威胁使全球再保险需求大幅上升,但 刚刚经受打击的许多再保险公司都还没有从厄运中恢复过来,无力或者不愿在短期内继续扩大其风险头寸,只有巴菲特的再保险公司在忙碌地接单。

  正应了巴菲特的那句话,“别人恐惧我贪婪,别人贪婪我恐惧”。

  以产业资本殷实的盈利能力为后盾,巴菲特在过去20年中在再保险领域里攫取了大量的保费收入,公司再保险业务的浮存金从7亿美元上升到近400亿美元,成为全球顶级的再保险集团。目前,其再保险浮存金已占到公司总浮存金的80%。

   对于未来,巴菲特认为他的保险业务已经做好了迎接千亿美元规模行业性巨灾的准备—尽管这一数量级的损失额是许多保险公司想都没想过的。如果巨灾真的发生 了,伯克希尔将承担其中3~5%的份额,即30~50亿美元,而公司在投资和其他产业上赚的钱完全可以覆盖这一成本(2006年公司的净利润是110亿美 元,其中约37.5亿来自保险以外的产业,48.3亿来自证券投资收益,而账面现金达到400多亿美元)。

  综上,庞大的实业投资推动了伯克希尔在更具规模效应的再保险领域拼抢市场,而合理定价的再保险保单又为股票投资的发展提供了低成本的资金,扩大了其投资收益的成果,然后是实业投资的规模扩张和整个集团更好的流动性。

  这就是巴菲特式的产融协同。

  产业+保险:长在悬崖上的花

  保险业务的浮存金为股票投资提供了零成本资金,而股票投资的收益又转化为实业投资的资本金,实业投资的利润成为保险业务扩张的流动性后盾。巴菲特这一以保险为主的产融价值链条看上去近乎完美,而且这一链条到目前为止都很成功(图2)。

   但客观地说,这一战略背后仍然隐藏着巨大的风险,它要求产融链条上的每个环节都不能“掉链子”:保险业务必须要严格控制风险,以保证股票投资的零成本资 金运作;股票投资在长期中必须要保持正收益;而实业投资则必须要保持正现金流贡献,以巩固保险业务的流动性后盾。一旦任何一个环节发生问题,整个价值链将 由此崩溃。

  实际上,尽管巴菲特的保险团队已经非常谨慎地估价每项风险,力图做到使保费收入能够覆盖所有赔偿额和运营成本,但巴菲特自 己也不得不承认,在财险领域,尤其是再保险领域,再有经验的专家也很难确切地估价每笔交易的风险,尤其是那些期限长、风险具有隐秘性的保单,从签订第一张 保单到隐藏的风险被揭示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有时甚至长达50年),而在此期间依据错误估价签订的大量新保单才是公司的真实隐患。巴菲特的保险旗舰 GEICO公司就曾因其在上世纪70年代初的错误估价而导致1976年的巨额亏损,一度面临破产危机,而Gen Re在2001年暴露的危机也让公司花了 5年时间来处理。由此可见,保险业务的估价错误,其后果绝不仅仅是资金成本的上升,它有可能迫使投资部门为了满足保险部门的流动性需求,而在不利价格下出 售那些准备长期持有的股票。另一方面,实业部门的业绩不佳或持续的负现金流也将削弱整个集团的流动性,进而削弱保险业务的抗风险能力。

   在保险业务上正确的风险定价、实业投资领域严格的行业选择和审慎的追加投资决策,这些都是巴菲特产融战略成功的基本要素,只有那些真正的“高手”在最谨 慎的行动下,才能够触摸到这朵“长在悬崖上的花”,才能够使得“产业+保险”的模式良性运转。而对于那些资本实力不够雄厚、流动性不够充足、风险控制不够 严格的企业来说,同时经营保险和其他产业,不仅不能给它带来意想中的低成本资金,还可能使整个集团遭受灭顶之灾。